卫辉市专场

持续推进“4164”工作布局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卫辉新篇章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本报讯 (记者陈卓)3月17日上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乡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卫辉市专场上,新乡市委常委、卫辉市委书记崔红建,以持续推进“4164”工作布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卫辉新篇章为主题,介绍了2024年卫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卫辉市相关领导回答了记者提问。

  大力实施内需培育塑造工程,经济大盘总体稳定。2024年开工建设重大项目13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26亿元。举办促消费活动12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7%,居新乡市第一位。减税降费退税1.9亿元,净增“四上”企业34家,市场主体达到4.6万户。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4%,连续3年位居新乡市前3位,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大力实施产业转型提质工程,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坚持“产业兴市、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培育壮大食品制造、化工新材、绿色建材三大主导产业规模能级,实行“一链一方案一图谱,一长一专班四服务小组”工作机制,循环经济产业园、立高食品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恒升食品、省先进膜材料产业研究院等项目建成投产,2024年食品制造、化工新材两大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6.5%,同比分别增长19.3%、12.5%。

  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工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高标准建设与精细化管理协同推进,贯通劳动路、卫州路、东关路、塔后路等8条城区道路,新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3070套,1271套回迁安置房集中交付,完成城区绿化4.6万平方米,城市排涝能力较往年提升9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边环境明显改观,实现了管理有序与“烟火气”的有机统一。坚持村内村外一体推进,村内以实施“三通一规范”工程为切入点,自来水“户户通”实现全覆盖,完成道路“户户通”248个村、污水收集“户户通”203个村、弱电规范196个村;村外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沟渠连通整治为抓手,建成高标准农田52.7万亩,疏浚沟渠1082公里,2024年粮食总产11.74亿斤,增收4300万斤,再创历史新高。

  大力实施改革开放攻坚工程,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坚持向改革要活力,深化国资国企和“三化三制”改革,推动投资集团成功获评AA主体信用评级、开发区营收超百亿和铁西(化工)专业园区成功扩区。向创新要动力,制定《科技创新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办法》,新增各类研发平台5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7家,“熔金高温”“银金达”分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向开放要潜力,创新链式招商、亲情招商、资本招商、首发招商等模式,举办比干文化旅游节和经贸洽谈会,华强橡胶助剂、利研研磨材料等33个项目成功签约。

  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绿色发展更可持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举全市之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4年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率居新乡8县市第2位,综合指数连续4年实现稳定下降,优良天数达到221天,同比增加19天。国、省控河流断面全部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创A、增B、减C、清D”绩效升级行动,现有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发展的“含碳量”更低、“含绿量”更多、“含金量”更足。

  大力实施民生强基固本工程,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持续发力,新乡医学院唐公山校区顺利启用,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同比增加133人。联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设紧密型县域医联医共体,创新推行“两院一科”医疗合作模式,新中医院实现整体搬迁、平稳运行,市妇幼保健院顺利通过“二甲”医院验收。深化“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城镇新增就业686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24人。2024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6%,农村居民增速(6%)快于城镇居民增速(5.6%)0.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