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炊烟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方奥旗(周口市)

  炊烟,是故乡的一抹永恒的风景,也是故乡的一抹最为璀璨的风景。离开故乡的时间久了,在城市之中很少见到炊烟,更多的是看到一些工厂排放的废烟。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穿梭时间长了,生出许多对故乡的怀念,生出许多对故乡炊烟的怀念。

  我的家乡位于豫东,地处华北平原的腹心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

  豫东人家,用的是土灶,做的是柴火饭。烧柴,便产生了炊烟,炊烟,承载着离乡游子的无限回忆。

  乡村的早晨总是来得特别早。曙色初开,新月还未西沉,父亲便打开柴扉,扛上农具,走向村东头,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则围着灶台,忙里忙外。不一会儿,清晨的第一缕炊烟就飘了出来。炊烟就像是清晨的号角,升起之时,整个乡村便逐渐地热闹了起来。其间夹杂着鸡鸣与狗吠,夹杂着牛哞与羊咩,也夹杂着鸟语和花香。炊烟苏醒了,一切便都苏醒了。炊烟与晨雾融合一体,静待一天的到来。

  故乡的炊烟,透着宁静而祥和。我喜欢静坐观烟,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照耀在村庄的土地之上,炊烟便升了起来。早晨的炊烟,向人们宣告新一天的到来。炊烟总是生生不息的,就像生活在故乡土地上的人们一样,世世代代,绵延不息。在故乡的时候,每当炊烟升起来的时候,我常常跑到村子外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只为了能够看到整个村庄被炊烟笼罩的场景。袅袅升起的炊烟,把整个村子都围裹在里面,让整个村子像一幅水墨画,远远望去,缥缥缈缈,如梦如幻。

  最具神韵的首推雨天的炊烟。雨季时分,雨滴如约叩打在豫东平原的瓦屋与窗扉之上,在粼粼万千瓦瓣上激起淡淡水雾。其间炊烟也如约而至,在雨水之中,炊烟在低空弥漫,与雨水交融,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风景画。

  炊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炊烟并不仅仅作为一个简单的事物存在于乡村和离家游子的记忆之中,它承载着的,更多的还是乡村的历史记忆。炊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了乡村的发展,也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生老病死与爱恨情仇。

  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中对于炊烟多有探讨,虽很多时候并不直接提及,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入剖析中,间接感受到炊烟这一独特乡村事物的独特含义以及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炊烟是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炊烟袅袅升起,便意味着一家人正在忙碌地准备饭菜,这是乡村生活最真实、最朴素的写照。

  离开了故乡,便也离开了炊烟。人一走,留在故乡的人和事,便成为了过往,成为了回忆。儿时望见自家屋里的炊烟,总有说不出的惊喜,看到了炊烟,便知道母亲已经为一家人准备了可口的饭菜,便知道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欢声笑语马上又要到来。炊烟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童年,也有我的梦想。

  依依墟里烟,描写的是一种生活场景,透出的是一种生活诗意。那些飘渺的炊烟,如同诗人的灵感,源源不断地涌现。它们时而轻盈如羽,时而浓烈如酒,时刻变换着姿态,展现着乡土社会生活的多彩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