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生命的勇敢践行者
——读《我与地坛》有感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傅曦蕾(长沙市)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是在慢慢地读、细细地品。读作者对自己生命历程的思考与理解,需慢慢的,否则不能读出那关于生命初始的彻底了悟;品作者对多舛命运的叩问与不屈,需细细的,否则不能品出那关于生死的深刻哲思。地坛,对普通人来说,是一处古老的历史建筑,一个坐落在北京城的公园,而对于“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作者来说,却更是一处心灵的栖息地,它给予他包容、救赎和释然,他在满园的沉静光芒中看到了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们来看看“我”(作者)和地坛的故事。作者生命中最艰难、最迷惘的十五年都是与地坛为伴的。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给予孤独落寞者智慧而温暖的抚慰;又像一个忠诚的朋友,聆听作者最隐秘的心声,不分昼夜地陪伴与接纳,或者说作者已经和地坛融为一体,他感受着地坛的日夜变换与四季轮回,像极了人类的欲望与期待,没有停歇,也没有尽头。
地坛给予“我”关于自然的启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史铁生在失去了双腿的行走能力后,他变得暴躁、烦闷,一度失去了生的欲望。但他来到了地坛,自然的博大和细微启发他从中汲取生命的智慧和养分。他写道:“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使我想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萧红回忆幼年时祖父的小花园,也是这么充满趣味和生机的描述,使人不由得生出对生命的渴望与敬畏。这些盎然的生命景象让史铁生看到了自然的循环与更迭,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坚韧。他甚至在文中写道,有一位园神,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地注视着“我”的举动和各种细微的情感,看“我”被关于“是生还是死?”“为什么活?”“干吗要写作?”这些问题所纠缠,而后又找到这些纠缠在一起又难解的问题的最终答案,让他明白生命的意义是接受、探寻和实践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才是亘古不会被改变的,人类应该从自然的启示中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坚定地追求生命的意义。
地坛给予“我”关于命运的无常与顽强抗争的力量。从慨叹命运的不公到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史铁生经历了痛苦、迷惘和挣扎。而这些思考是如何开始的?又是从哪里开始转折的?我想,他当时没有意识到,尽管命运给予他苦难,但苦难在他母亲的身上是加倍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苦难,她除了自己承受苦难,还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儿子的尊严;不去触碰儿子脆弱的心灵,还期盼他能有一条走向幸福的出路,尽管她当时并不知道这出路是什么?会不会真正得到幸福?也许,作者从痛苦挣扎到深刻反思,中间夹着的是母亲的眼泪和期望。在母亲因病而猝然离世后,作者才明白地坛里自己车辙压过的地方无处没有母亲的脚印,更加清晰地体会到母亲那无声的祷告和嘱咐、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从而,在作者的心中渗透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深沉而又克制的爱,作者懂得了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最终走出了一条令母亲欣慰的出路。
地坛给予“我”对生命过程的静思和对美的追求与渴望的勇气。这座古园历经沧桑,残破却庄严,象征着命运的无常与生命的坚韧。史铁生在地坛中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体会到时间的流转和命运的变迁。地坛的宁静与恒久,为他提供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空间,使他能够静下心来,直面自己的命运,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即使身残,可心灵深处对美的渴求却从未停止,比如作者时常回忆起母亲年轻时萌动的少女情愫以及她对幸福生活的期待,比如他对爱情的渴望......他并没有被命运所击垮,相反,作者的思想在这样一个残败的躯壳里碰撞,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平原上驰骋,不知何时就会撞出躯壳凌空腾起。
“我”,能给予地坛的,唯有想念。作者在书中写道:“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然而,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地坛的风,地坛的雨,地坛的草动虫鸣,曾经使一个无措的灵魂,重新回到生活的轨迹上。
《我与地坛》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作为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空间,地坛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通过书写“我”与地坛的故事,他体悟到命运也许无法改变,但人生的意义却可以由自己创造。史铁生在文中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接受与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探寻。他用积极的思想和坚韧的毅力践行了自己苦难的生命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启示我们不能对苦难的人生屈服,要坚定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做自己生命的勇敢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