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上”雎鸠 在河之洲
《关雎》发生地探寻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李剑波(新乡市)
《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诗歌史的开篇,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三千多年来,《关雎》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纯朴的艺术魅力被世代传颂。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有很多作注者,对《诗经》进行注解的主要人物包括毛亨、郑玄、孔颖达等。关于《关雎》的发生地,唐代之前的注疏中均未提及,作注者仿佛遵循了由来已久的共识,没必要多此一举。宋代以后,逐渐对《关雎》的发生地有了争议。
弄清这些问题,还是应该从古诗本身内容去寻找。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在地域上又分为十五国风,乃十五个不同地区诸侯国的民歌、风谣。
《国风·周南》便是《诗经》中十五国风之一,是指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各自为编,故统称“南”以示南国之诗。
西周初期周成王时代,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尚书·洛诰》)陕县以东为周公管理,周公居东都洛邑(即成周),统治东方诸侯。
《关雎》既然被划分在《国风·周南》中,那么《关雎》的发生地只能从《国风·周南》的地域范围内寻找。
《关雎》中的“关关”解释为鸟叫声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在无法解释“关关”的具体含义情况下的一种牵强附会;有的学者认为“关”就是城关,“关关”就是进城和出城的意思;有的学者认为“关关”叠用是表示众多;有的学者认为“关关”是表示雌鸟和雄鸟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
重复字符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已经有学者就此进行过论述,其来源是甲骨文的“上”字。“上”字的甲骨文写法是两短横,古文字书写比较麻烦,为了便于书写就把叠用字的第二个字写成“上”字,表示这个字和上边的字一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复符号“、、”。《诗经》从采集到编篡成册历时几百年,这期间不知经历了多少人传抄。在传抄过程中,难免把“关上”误写成“关、、”。“关上雎鸠,在河之洲。”更能体现诗的含义,也有利于诗的兴起。
周武王两次到过孟津,第一次会盟各路诸侯,第二次率兵攻打朝歌。这说明孟津在当时已经是重镇。孟津是黄河古渡,紧临黄河。关上的斑鸠下来饮水,关上的鱼鹰下来觅食,关上的美女下来采荇,都符合诗中环境。
黄河和长江是中国最大的两个水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特别是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今,雄伟壮丽的三峡、小浪底工程,实现了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峡出平湖”梦想。激流冲出峡谷必有浅滩。《关雎》明确“河之洲”,而非“江之洲”,古代的“河”又专指黄河,那么,在三门峡至洛阳段的黄河上,有洲,有关,这个地方只能是如今的小浪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