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与清醒之间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石闯(郑州市)
嗨!你平时喝酒吗?酒量是多少?年轻的时候,那可是逢场必喝,逢喝必多。酒量?自我感觉还不错,直到身体开始“罢工”。有人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可我发现,越喝越难受才是真的。
俞敏洪在《向光而行:老俞对谈录》中自嘲:“我性格相对比较豪爽,一到聚会的时候,为了活跃气氛或为了表达心意,就会喝多,就会直接导致肠胃不适。”寥寥数语,戳中了无数人的痛处——酒桌上的热闹,背后总有些身不由己。
这何尝不是许多人的写照?
酒局开场,陌生的面孔带着几分拘谨。东道主一招呼:“都是自己人,今天都喝点!”气氛便如引线被点燃,迅速升温。若有人率先端起分酒器一饮而尽,必换来满堂喝彩:“真是个爽快人”。
再加上几句“这酒可是好酒,养生,喝了对身体好”的劝酒词,大家便杯不停、话不断,主客尽欢了。连平日滴酒不沾者,也难免被卷进这股热浪里,放得更开了。
这种觥筹交错、相谈甚欢的场景,让我明白:酒席不仅是美食的盛宴,更是情感的交流。
我也曾深陷其中。犹记大学毕业前夕,刚回校便被室友拽上酒桌。起初还推辞“不能喝”,最后却举着酒瓶往嘴里猛倒。那一夜酩酊大醉,在宿舍里呕吐不止,凌晨三点被室友送医打吊针。狼狈模样被室友用手机拍下,命名为“醉酒之后”,成了青春里一抹荒诞的注脚。
还有一回,是几年前的老友聚会,心情极好,不知不觉便喝过了头。酒劲上来后一番胡言乱语,自己却浑然不觉。过了几日,一位老兄笑着调侃:“那天你敬酒,端起一壶酒,宣布要分三次喝完,每喝一次讲一句话。结果你一句话愣是讲了十分钟,谁也拦不住,像开讲座一样,把大家伙儿都笑趴了!”
听他的复述,才惊觉那晚的“壮举”。想到满桌皆是重量级人物,顿感无地自容,恨不能当场找个地缝钻进去。
有个喝酒的段子很形象:“大爷,你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好喝酒。”“为啥?”“酒好喝。”“有啥感言?”“喝酒好!”“将来想干啥?”“喝好酒!”
短短的几句问答,道出了多少人对酒又爱又恨的复杂情结。
如今年纪渐长,酒量大不如前,身体也频频报警,渐渐喝不动了。聚会时虽仍难抵推杯换盏的诱惑,但已学会适可而止。即便如此,偶尔失控,仍惹得爱人忧心,责怪我不爱惜自己。
几番思想斗争后,我与家人立下“饮酒三章”:每周只喝一次,晚上11点前到家,绝不大醉。这小小的约束,不仅减少了酒局,也让身体慢慢恢复。这份改变,最该感谢的是始终提醒我节制的家人。
酒场如江湖,杯中见人生。小酌怡情,豪饮伤身。只有把握分寸,才能在微醺与清醒之间,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平衡。